元宵觀燈鬧夜風俗自唐朝興起,北宋時從正月十四到十六,開宵禁三天,有燈街花市,也是年輕人外出約會的好機會。
新界圍村正月十五前後,都會延續舉行“點燈”儀式,也是春節系列慶祝活動的收尾。
小藍今年應鄧村長邀請,參加錦田祠堂村元宵夜千人盆菜宴。同席的有原居民、教育翹楚、村長家人等,三代同桌。席間有KARAOKE,抽獎和歌星表演,非常熱鬧;特別聽到村民高歌懷舊金曲,包括小鳳姐的漫漫長路和炳文的舊歡如夢(由炳文女兒瑩瑩ANITA演繹),很親切。
據鄧村長介紹,以往盆菜宴是站著吃的,大家隨意走動聊天,這才有氣氛。現在坐著吃,真的有點拘謹。
旅遊發展局正在積極推動文化沉浸遊,同桌教育專業看到這麼熱鬧,遂建議明年可邀請老外來,感受一下新界傳統過年文化。
今年小藍沒有參加白天舉行的點燈儀式,但可以大和大家分享去年盛況。
點燈
“廣東話中‘點燈’和‘添丁’發音近似。‘點燈’最初是祈求宗族開枝散葉、生生不息的儀式。”包括三大環節:開燈、慶燈和完燈
(開燈)
。請花燈扎作師傅(去年請了冒卓祺師傅)製作不同規模、造型各異的花燈
。製作材料一般使用竹條、紗布、彩紙等,大八角款式
。花燈懸掛在祠堂後廳的祖先神龕前
。花燈下面墜了個兩個拳頭大小的芋頭,“芋仔”即“護子”
。除象徵意義外,因為花燈內會放置明火,有了芋頭重量的保護,花燈不會被風吹得擺來擺去,也是防止起火的方法。
(慶燈)
將花燈內的油燈點燃,並在元宵節舉行祭祀、舞龍舞獅等活動,參與祭祀的村民會帶湯丸、煎堆、水果等祭拜祖先。
(完燈)
村民們在祠堂內將花燈用火“化”掉,至此春節系列慶祝活動才算結束。
“點燈”儀式原本是宗族內部的活動,最初祗限宗族內男性參加。不過現在,宗族內女性也可以參加活動,還可邀請其他朋友到村內體驗過節氣氛。
備註
- 錦田由鄧氏建鄉,始於宋朝。錦田鄧族始祖鄧漢黻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白沙村,至北宋熙寧二年,其四世祖鄧符協考取進士並授廣東陽春縣令,期間宦遊至元朗,望青山與大頭山兩峰木火參天,認定是褔祉之地,退任後遂遷居古名「陳田」之地,因此地三面環山,中抱平原,故此改名為「岑里田」,其後簡稱為「岑田」。(「岑」小而高的山)
- 明朝萬曆年間新安縣大旱,岑田鄧元勳捐穀2000石,知縣邱體乾以岑田「土地膏腴,田疇如錦」,改稱錦田。
- 錦田位處多座包括大帽山等山中間的盆地,鄰接東面的石崗及八鄉,與西面的凹頭。錦田與屏山、厦村、十八鄉、八鄉和新田合稱「元朗六鄉」。
大燈籠裡面有燈,一盞代表一男丁。
燈籠下面有大芋頭壓著,代表什麼兄弟姊妹自己推敲。
新丁祭品共六份,講究數量和位置。
有新丁的會燒特製的紙包,燒的時候敲鑼,很熱鬧。
丁粥,共用了12只雞煮,很香 ,很有傳統風味。
藍凱文
香港土生土長,接受本土填鴨式教育,敢問敢答。
上載日期:20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