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性的財政報告
香港政府除了有政府應付日常營運開支的財政儲備之外, 亦有為了支持聯繫匯率的外匯基金。 根據政府公開文件指出, 現時財政儲備只有五千多億元, 而外匯基金則有四萬多億元。其實除此之外, 政府有42個不同基金, 其總數高達17000多億港, 而這些基金都是有不同的指定用途。例如公務員基金就是為了將來支付公務員退休之後的龐大長俸作出準備, 土地發展基金就是作為土地發展需要之用. 即時說政府在最高峰時期, 財政儲備有一萬二千多億, 外匯基金四萬多億, 42個不同的政府基金總共有一萬七千多億.
陳茂波曾經講過, 政府不應該輕易運用42個基金去去粉飾政府的盈餘或赤字, 即是不應該透過從基金回撥而令到外間以為政府有盈餘或者赤字減少.
但是陳茂波做財政司之後, 8年內已經從不同的基金回撥了7600多億入政府帳作為政府收入去粉飾數字. 即是說除了將發債當作收入之外, 亦多次從不同基金回撥作為政府日常賬之內當作為收入。單是去年就從土地基金回撥一千億入政府帳號, 令到赤字看似只有840多億. 亦即是說陳茂波自就任以來由初期的所謂盈餘至到今日的赤字, 都是透過從不同基金回撥7600多億之後的結果。當然支持他的人會說, 反正這些基金現時都沒有特別大作用, 不如用來支付政府開支。這說法就完全違反政府成立不同基金的原意, 亦給予陳茂波鑽空子, 利用基金回撥粉飾數字的藉口。
其實政府十八多萬公務員中有超過一半是未來都要支付長俸, 但是公務員基金現時只有500億元, 是遠遠不夠將來支出。 曾俊華做財政司司長的時候從沒有動用基金的錢, 但他這個做法曾被陳茂波做立法議員的時候嚴重批評, 說他是守財奴, 不還富於民, 派錢民間。陳茂波當時這個說法, 得到民間不少支持聲音, 亦都和民主派的說法互相呼應。就算運用基金將不常用基金活化的出發點是對, 他應該先對外公佈真實赤字, 然後再說出經過回撥基金及發債後的現金收支赤字或盈餘, 並非以總賬方式表達, 令市民不清楚真實情況的嚴重性, 不要利用這是沿用做法作為籍口去掩飾真相。
簡單講, 今時今日陳茂波預算未來數年後會有盈餘, 我相信他是每年都會從不同的政基金回撥入政府財政帳號, 而令到政府最後放在不同基金的款項逐步大幅減少。我估計有機會大約減少到 5000億以下。陳茂波在2018年亦曾經打外匯基金主意, 建議將外匯基金投放在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上, 這個設想其實完全違反外匯基金的原則。 因為外匯基金是必須要保持強大流動性, 才可以在有需要時迅速運用去捍衛聯繫匯率。如果投資在一些流動性低的基建上, 當香港貨幣受到衝擊的時候, 就無法迅速調回資金去捍衛聯繫匯率。但是這提議卻得到金融管理局局長余偉文的認同, 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豪賭式的大型基建計劃
對外融資去作出長期投資是非常合理, 但是大前提是這個項目會帶來未來收益的肯定性非常高。 例如合和集團當年融資百多億去興建廣深公路, 是一個非常踏實的項目。 因為當時世界大局相對穩定, 而中國亦都踏上對外開放及高速發展之路, 而公路是一個國家發展必須的基建, 所以收益的可行性相當高。
另外一個必須考慮就是要作出後備方案, 即是說如果這個項目失敗, 我們本身有否能力從經常性收益去應付這個項目失敗的債務責任。
如果上述兩個條件都不符合的話, 我作為銀行一定不會批出這個貸款. 再加上這個機構的日常營運收益情況不理想, 外圍環境亦都相當不穩定隨時有突發性風險出現, 我會勸他不要貿然作出重大投資。
政府現時財政緊拙, 未來十年就算有盈餘可能都不足以還債務利息。 再加上現時世界局面瞬息萬變, 政府預算的未來盈餘, 亦都是未知之數。就以陳茂波這8年來的表現, 他的預測從未有一次準確, 我對他的所謂預測有相當大的保留.
他說未來五年發債7000 億, 其中56%用作還舊債, 44%(約3000億) 去支持西北大都會發展, 並說可以透過賣地及項目發展收入去還債。 這個說法和他在立法會財政預算案答覆議員提問的時候, 曾經講過香港不可以再依靠賣地收益作為主要財政來源, 完全互相矛盾。 況且今天20大地產商, 除了長江及信和之外, 其他都有大小不同的資金問題。首先我們認為長江不會盲目支持政府, 信和則只有400億現金 就算想支持都是有限, 其他地產商則自顧不暇, 根本無力力支持政府。除非中央指令中資機構包底, 陳茂波何來底氣認為可以靠賣地還債。
在政府日常收益不穩定, 世界戰局信息萬變, 地產商大部分財政有問題, 陳茂波在這時候作出這個決定, 完全有違審慎理財的概念,屬於非常冒險, 將香港財困情況進一步加深 再加上他不斷將政府基金錢回撥去粉飾財政赤字, 淘空了政府的後備小金庫, 這做法完全不合邏輯及違反基本法。
如果按照他的做法, 未來特區政府要負上一萬多億元的債項, 並且要不斷發新債去支付到期債項, 除非情況大逆轉, 否則債務雪球會越滾越大非常危險。這一種是我們銀行界非常不願見到的情況, 客戶不斷用新債去冚舊債, 無異於飲鴆止渴, 是一個破產的先兆。另外, 政府的小金庫由原先一萬七千多億,現時已經抽出了近八千億, 我相信按照陳茂波的做法, 屆時所有基金總和應該剩餘不到三千億, 不單止不足以支付原來基金的指定用途, 就算連公務員長俸都支付有困難, 更遑論需要還一萬多億的債項本金, 屆時加上利息, 應該會更多; 發債11000億, 利息每年4.5%都要495億。就算未計要還本金, 政府是否每年都有足夠盈餘還利息嗎?
陳茂波又說只要發債總額不超過GDP 的12-16%, 就算是財政健全. 但他沒有說出這情況是的先決條件是政府每年都有能力去支付到期債項本金或利息 而並非靠去發新債冚舊債, 所以這是一個誤導性的說法. 況且香港本身沒有任何資源亦沒有實質製造業, 主要靠地產和金融去支撐, 和其他先進經濟體去比較是一個基本性錯誤.
簡單舉個例: 如果我貸款給一個客戶是按樓價一千萬的16%即是160萬, 以每年利息5%計算, 不計還本金, 客戶每年應該要還80000元利息, 即是每月利息大約7000元. 看似非常健康, 但原來這客戶本身每月的收入根本不足夠應付他日常正在開支,根本連利息非還不起, 在這情形之下除非銀行諗住收樓, 否則是不會借160萬給他.
綜合上述分析, 政府現時的理財策略只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財金官員能力非常低, 只懂得做數去粉飾太平。另外一個可能是他們能力非常高, 別有用心, 否則不可能作出這個完全不合邏輯的理財策略。
但是我都很佩服他們非常懂得鑽空子, 表面上迎合中央政策, 清楚知道中央官員未必完全理解香港情況及善用中央對他們的信任, 而去作出非常漂亮包裝的招子, 實質不斷削弱香港的財政能力。
冼國林
詠春大師葉問徒孫,中國武術家、金融家、電影出品人、時事評論員。
上載日期:2025.3.14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