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如能控制巴拿馬運河,一方面對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徵收更高通航費用,增加其大豆、牛肉的出口運輸成本,打擊中國規避購買美國農產品的其他選擇 ...... 中國已從2018年就開始布局分散式港口網路 ...... 形成海陸空技四位一體的全球立體物流網,直接把大西洋的西岸搬移至太平洋的東岸。未來中國80%貨輪也將改道北極,根本不怕某個節點被卡。)
近來,隨着美國財團全球收購巴拿馬運河港口資產,尤其是運河兩端附近關鍵港口──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各界議論紛紛。有人說美國商業操作的背後,隱藏着更大的棋局。一旦美國人接手,巴拿馬港口的命運將瞬間發生質變,不再只是貨物集散地,而成了全球貿易博弈的前線陣地,會嚴重影響中國海外貿易安全。那國家為何不出手參與?
聯想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去年11月當選還未上任,便急不可耐地宣揚任內要拿下格陵蘭島、重奪巴拿馬運河、把墨西哥灣改為美國灣等豪言壯語,不難看出其瘋狂的帝國野心背後,掩藏着相關地緣政治及經濟的戰略部署。
筆者以為,美國全球貿易運輸高度依賴巴拿馬運河,再次「霸河」旨在依靠運河來貫通美國東西岸、北美和南美洲,以及大西洋與太平洋,加大美國貨物出口,間接遏制中國與拉美國家的貿易往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進,美國遠比中國更亟需巴拿馬港口,中國自有足以改寫世界貿易版圖的底招。
美國亟需運河轉換地緣政經部署
眾所周知,全球近九成貿易依靠海運,而巴拿馬運河更是貫穿美洲大陸的生命線,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程直接縮短1.6萬公里,每年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巴爾博亞港與克裡斯托瓦爾港,一個守東,一個扼西,堪稱卡住貫通兩洋貿易的「咽喉」。
美國從1914年起實際控制巴拿馬運河長達近百年,直至1999年迫於《托里霍斯-卡特條約》,才全部移交了巴拿馬運河的歸屬權。
1997年香港一家公司與巴拿馬政府簽約,運營管理巴拿馬運河兩端附近五個港口中的兩個,並無任何權力控制巴拿馬運河的通行,這兩個港口的工人只將集裝箱裝卸到船上,並為它們提供燃料。2021年,又成功將合約續期至2047年。
美國是巴拿馬運河的最大用戶,2023年商品進出口集裝箱的總量約佔巴拿馬運河總量的73.7%。每年美國40%的集裝箱運輸通過運河,貨物價值約2700億美元。2024財年,巴拿馬運河淨收入達34.53億美元。
因此,特朗普對國際政治的一個聚焦切入點及經濟的關鍵發力點,就是扭轉對國際貿易逆差,尤其針對中國年年節節攀升的逆差。美國強烈要求中國進口更多的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填補差距,奈何每到緊要關頭,拉美及其他地區國家接連出手搶單,中國當然選擇購買價格更為低廉產品,如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肉類等,以及俄羅斯與中東各國的油氣能源。
美國東部、南部的油氣產品,以及中西部的農產品,都是出口走向亞洲、歐洲和中南美洲,必須通過海運:從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與路易斯安那州港口出海,途經墨西哥灣、過巴拿馬運河,再橫跨太平洋。
美國如能控制巴拿馬運河,一方面對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徵收更高通航費用,增加其大豆、牛肉的出口運輸成本,打擊中國規避購買美國農產品的其他選擇。另一方面增強美國向東亞輸出油氣能源,提高大宗買賣的議價能力。再者,美國在巴拿馬運河及周邊建有14個美軍基地,一旦美方貨船活躍領域從大西洋移師太平洋,美軍海洋力量就可以保駕護航為由,最終將軍事力量重新平衡到印太方向。
特朗普在今年1月上台後,美國可謂從歐洲舞台急流勇退,非常不看好歐洲這一全球第二大共同體市場。美國將綜合力量精準快速地挪移向東,把原只相隔一個大西洋、又面向歐洲的美國東岸政經資源,透過巴拿馬運河,完美地杵在太平洋的東邊。相較而之,中國因着一帶一路倡議的走實走深,巴拿馬運河的作用,相對之下反而沒有那麼大。
中國戰略定力及多元化航運發展布局
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第二大用戶國,2023年運河通過貨物量達1.2億噸,佔運河總貨運量約18%。中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思考和冷靜,源於多元化戰略布局和構建的多重替代方案:
一是北極航道的開發,從中國東北港口到歐洲的北極東北航道(NSR),中國已採用雪龍號破冰船常態化護航及北斗導航系統,航線比巴拿馬運河縮短約2800海浬,沒有過路費,運輸成本暴跌60%,尤其適合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運輸;
二是強化陸路網路運輸,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1.5萬列,運輸時效比海運縮短三分之二,綜合成本比海運低18%,成為高附加值貨物的首選;
三是中吉烏鐵路與中巴經濟走廊,連接中亞、中東的陸運通道,繞開麻六甲海峽和巴拿馬運河,提升對歐洲、非洲的直達能力;
四是投資拉美港口,中國投資建設的南美西海岸最大深水港──秘魯錢凱港年輸送量500萬標箱,通過太平洋—安第斯山脈—大西洋的巴西橫跨東西兩洋鐵路,直接繞開巴拿馬運河運輸礦產和農產品。古巴馬里埃爾港則定位為加勒比海樞紐,連接南美東海岸與美國東岸航線;
五是新航線與技術突破,中國與尼加拉瓜合作規劃的新運河專案,尼加拉瓜跨洋通道,設計通行能力為巴拿馬運河的兩倍,預計2030年部分通航;
六是大型電動船舶,比亞迪與中遠海運合作研發的30萬噸級電動散貨船,突破巴拿馬運河噸位限制,可直航好望角等替代航線。
所以,當美國處心積慮奪河時,中國已從2018年就開始布局分散式港口網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等),跨巴西鐵路,配合5G無人碼頭和北斗導航,並悄然打通北極航道+拉美港口+陸路聯運+技術突破,形成海陸空技四位一體的全球立體物流網,直接把大西洋的西岸搬移至太平洋的東岸。未來中國80%貨輪也將改道北極,根本不怕某個節點被卡。
美國對巴拿馬港口的爭奪,恰似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國在全球化變局中的戰略進化,從初期資產收購的積累期,邁入規則重構的成熟期。真正的大國崛起絕不是依賴霸權搶掠,而是靠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共贏、技術突破和文明韌性。國家不接盤非不能也,實不必也!「他強任他強,清風佛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這種不爭一時之鋒、善謀萬世之利的戰略定力,正是中華文明歷經5000年沉澱所形成的獨特思想體系和實踐智慧。未來全球貿易的流動終將證明,共商共建共用才是王道。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rticle/43395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有得揀活動平台立場。
何志平教授 金紫荊勛章
土生土長港人,香港首位眼科教授,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歷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對音樂藝術、人文科學、博雅教育、國際事務和關係都有深入研究及精闢見解。
上載日期:2025.3.19
原文刊登在灼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