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城市變賣實體店

城市變賣實體店

中國北方人稱「市集」而南方人謂「趁墟」,幾百年前並不是每天營業,而是在農作物豐收時間,才把過剩物資拿出來賣,繼而發展定期可能每逢初一、十五才有墟期,近一百年再發展成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是物資豐盛、國泰民安的表現。

 

從前策劃購物中心有一個不成文的黃金比例,即三分一是餐飲、三分是購物和三分一是消閒娛樂,近年在電商衝擊之下,購物中以已不是購物為主,在香港可能還感受不到,因為香港是落後國內幾年,香港人聽來會不舒服,但事物的發展不能以個人喜惡去定奪,網購和移動支付的確較他們遜色是事實。

 

在國內200元人民幣的重複性消費品,顧客已不願意到超市購買,因為價格比超市更有競爭力並可以送到家門,網上商店投入大量物流在倉貯和運輸,效率之高令人難以想像,隨著市民收入增品,高端商品他們有兩個途徑去購買來避開重稅,一是直接飛到瑞士、意大利和法國名店,親身感受做上等人購物的樂趣,或是找人代購節省稅費。

 

剩下來的中級消費品也面對銷售渠道的改變,有些廠家感受到在互聯網時代不用默默耕耘去為人家作嫁衣裳,自己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把信息傳達給買家,不單止銷售渠道改變,生產方式也改變,由生產貨品Just on time,零庫存到現在眾籌生產(即訂單到達某數量才生產),思維要破格才可生存。

 

而有品牌的也將商場店鋪改成體驗店,店內庫存較少,只是給顧客到店內親身感受貨品的質量,選定後也通常線上去購買,令商場不能賺取更高的租金和提成。新的購物中心的業態比例是餐飲50%,消閒25%和體驗店25%,購物中心空有其名而已。餐飲由於多了競爭對手和外賣店的流行令生意攤薄,方便麵被衝擊很大,因為用手機叫外賣較自己燒開水更簡單,緊抱舊式思維肯定行不通。

 

消閒部份大部分被電影院佔據,電影行業仍然是未來高增長的行業,一部成功電影除了有票房收入外,還能帶來手機游戲,IP知識產權授權延伸產品的利益,畢竟人也是要找個藉口面對面接觸。

 

時代巨輪的進展不會因個人意志而轉移,昔日的墟市發展成今天的體驗店,未來會變成怎樣今天沒有人能說得準,在互聯網的光速年代,惟有擁抱變化才免卻被淘汰。

 

作者:邵志堯
博士、測量師,現職香港華業金控集團負責人員和兼任宏海控股集團(上市編號:8020)及沛然環保(上市編號:8320)的高級顧問,在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已有30年經驗,近年專注綠色金融和減碳項目,為多家大學講授綠色和雙碳金融課程,更定期發表文章和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