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挑战

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挑战

我国有着悠长的歷史,所谓「五千年文化,三千年道统」,艺术文化源远流长,蜚声国际。自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参与收藏古董文物艺术的人愈来愈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接近8000万收藏爱好者。香港虽是弹丸之地,粗略估计也有40至50万人,不可谓不多。

 

一名普通的爱好者,经过十年八载努力,肯定积累愈来愈多的收藏物品,但是缺少买卖方法,令收藏者甚为困扰,如资金流转困难。

 

随着新科技发展,譬如区块链技术,许多新型金融产品面世。艺术和金融也变得好像一对孪生兄弟,渐渐为人所熟悉,为什么?

究竟什么叫「艺术金融」呢?

艺术银行又是什么?

其主要精粹是什么?

一般人能够参与吗?

需要什么条件?

 

笔者相信好多朋友並不是太明白,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简单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金融如何帮助收藏爱好者?

望文生义,艺术金融就是艺术品和金融产品相结合,其表现形式简单来讲有下列几方面:

  1. 艺术品银行
  2.  艺术品信託
  3. 各种艺术基金
  4. 艺术品质押和按揭
  5.  艺术品租赁和展示

艺术金融的运作细节,包括征集、鉴定、估价、保险、仓库、保安、细分化金融产品和交易所等等,当然还有监管相关的法律和执行细则,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叙述。对于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笔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加强了艺术品和资金流转,成为一种新财富储备形式。

 
 

艺术金融结合 薰陶社会文化

国家也明白到艺术品的价值所在,所以近年来推出好多政策,支持文化艺术产业,避免大量财富集中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这令国家财富传承更加多元化,也减少了资本集中的风险。

 

艺术和金融结合对普通的国民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收藏品的认受性和流动性,增加收藏家的变现能力,相等于藏富于民。再者,社会有艺术薰陶,自然变得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美满,

这亦是富裕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岂不快哉?

 

中国首间艺术银行成立于2005年,当时引起好多人讨论。有些人认为艺术品可以自由买卖,收藏家变现能力强了,经济压力沒有那么大,我们可「以藏养藏」来发展事业。但是,这些想法未免太想当然。

 

 

艺术银行 要求严格

艺术银行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具体运作跟一般拍卖行沒有分別。

譬如他们只接受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精品、各代名家书画、明清铜鎏金佛像等等。这些真精稀的物品並非每位收藏家都有蒐集,所以普通爱好者的变现能力並沒有改善。

 

更有甚者,艺术银行会要求物品所有权、来源明确,沒有任何纠纷。但是,收藏家要证明所有权百分百明确,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物品世家流传,那兄弟姊妹的权益怎么分辨?

除非是从拍卖行或文物店买回来,否则何来保留单据?

这些举证都非常困难,国内情况特殊,一般私人买卖都沒有收据,这些要求已经把大部分收藏者拒之门外。要达到以货易货、货如轮转,增加流动性,並不是那么容易的。

 

 

建立市场体系 是首要任务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随着科技改进和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金融产品,希望国家推行适当政策,推动艺术金融发展,以达到双赢,既可以保护文物,也可以增加市场流通。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一个市场体系。

 

我们的文交所足够吗?

金融监管需要加强吗?

买卖运作顺利吗?

现今科技能够支援吗?

投资者如何更有保障?

有纠纷怎样解决呢?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参照外国经验,适应国内市场需要,

以一个稳扎稳打的形式来发展中国艺术品金融市场,是正确的道路。

 

在此祝愿我国艺术品金融市场多姿多彩,发展顺利。

 

 

作者:李大齐
香港大学经济系毕业,歷任国际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责任险主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爱收藏,热心推动年轻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和艺术。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的發展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