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童年印象

童年印象

由1968年3岁开始,我便在廉租屋长大。

回想半个世纪的往事,我依稀记得当年入读屋邨第三座地下的一朶小白花幼稚园,但因年代久远,我只记得幼稚园印象最深刻的二三事:一是每天上学后,老师都会视乎小朋友的表现,给他们盖一个大白兔印或大黑猪印;另一印象是每月的最后一周都有生日蛋糕吃。

 

廉租屋设计

廉租屋分为细房、中房和大房3种面积,我家四口获编配住细房,单位面积约100多平方尺。每月都有穿着绿色制服的管理员到每家每户收租金和签租卡,当时的月租只是百多元。

 

香港在1960年代所兴建的廉租屋屋邨设计大同小异,多是长型的设计,每层约有40个单位,每座大约有20层。外国人看到这种密集式的单位设计,称其为白鸽笼(Pigeon Cage)。那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有4、5个孩子,当时的父母真正是为口奔驰,一家七口,5条「化骨龙」,要孩子温饱已大费周章。

因此,当时沒什么亲子时间,反而那时的孩子较为「生性」,能分担家务之余,更分担「外发」的手作,以赚些零钱,帮补生计。

 

 

儿时生活

屋邨总是很热鬧的。每层的走廊就是游玩的好地方:公共的空间有限,男的拍公仔纸,女的跳橡皮筋。一层已有几十个玩伴(playmates),沒有什么Play group。小孩每年最期待的是中秋节的前后几天,迎月、赏月、追月的晚上,简直可以玩过痛快!

 

石荫邨有3间小学,全都是6层高的「火柴盒」设计。所谓火柴盒就是打火机未流行前的产物,最经典和普通的是双喜牌。竖起的火柴盒外型确像当年的小学校舍。

 

一般小学有24班,每班有40个座位。学校沒有其他特別设施,校外的地方是公用的,篮球场、鞦韆、石山都不属于学校的。

 

小学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周要习毛笔大字,最经典的字帖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这份功课吃力不讨好,令人视之如畏途,另外,作文后要用毛笔写小楷誊文,那就更恼人呢!

 

 

家中娱乐

当年,普罗大众沒什么私隐的观念,家家户户都会「中门大开」,让空气流通,所以各家各户的透明度高,只要路过,便会知道屋内的情况,如有人在家看电视,有人大战四方城,各适其适。大人有大人作乐,小孩有小孩做功课、温默书、温考试。那时沒有自修室、温习室的呢!

那些年小孩子的日常都是留在家裏为主,在家久了自然会找些娱乐或细艺,如捉象棋、斗兽棋、飞行棋、波子棋,也有小游戏,如打井、过三关、三六九、天下太平……

 

 

最后,我最回味的是去街边的小档「飞髮」(理髮)。但醉翁之意不在「剪」,在乎看漫画书。当年我很着迷黄玉郎的《小流氓》呢!(第100集改称《龙虎门》)

童年快逝,6年的小学转眼就过。希望多与小学同学聚会,往事只能回味呢!

 

 

作者:陈家伟
陈博士为新界妇孺会梁省德学校校长,曾任优才(杨殷有娣)书院小学部校长,德萃教育机搆幼、小、中教育总监。先后出版各类书籍共12种,也在不同媒体发表文章及主持文教节目。
 
原文刊登在灼见名家网站: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童年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