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日誌

霜降

霜降(壬寅年九月二十八日)

最近南方才開始感覺到有點秋涼,但原來不說不知,如果從中國的曆法來計算的話,秋天差不多要完結了。 秋天的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於每年新曆十月二十日前後,地球會到達太陽黃經二百一十度,就會是霜降的季節。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更開始出現降霜的現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漸,露結為霜矣。」霜降前的節氣——寒露,露水都只是快要凝結成霜,但霜降就更不得了,攝氏零度以下的氣溫,露水盡變成霜,樹葉亦一片枯黃,開始凋零...

秋分

秋分(壬寅年八月二十八)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一般為每年陽曆九月的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中國古籍《春秋驚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亦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圖源:網絡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指地球到達太陽黃經一百八十度,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無分長短,均為十二小時,秋分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而夜漸長,南半球則晝漸長而夜漸短;二是按中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劃分法,秋分居於秋...

白露

白露(壬寅年八月十二日)

公曆每年的九月七日或八日是白露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秋季第3個節氣,干支曆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地球正值處於太陽黃經一六五度。“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傍晚後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表示氣溫下降快、濕度尚大、多露水、且陰氣漸重,露水亦開始結霜。 圖源:網絡 中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

处暑

處暑(壬寅七月二十六)

圖源:網絡 新曆八月二十三日是處暑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曆書記載,處暑時地球位處太陽黃經一百五十度,「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就是暑天將近結束之意。 中國古代把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一候時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五天後天地間開始萬物凋零;再五天後農作物如黍、稷、稻、粱等皆成熟。處暑以後,節氣正式步入秋季。 處暑前後...

立秋

立秋(壬寅年七月初十日)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8月7-9日交節。至此一年剛過一半,是下一個半年的開始。《曆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穀熟也。” 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廿四節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標示著季節的開始。《管子》說;“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著...

大暑

大暑(壬寅年六月二十五日)

大暑天在每年新曆七月廿三或廿四日,太陽正值處於黃經一百二十度之時。《月令七十二候習解》中有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正值中伏前後,為一年中最熱一天。 古代中國將大暑分為三候:「大暑之日腐草為螢;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第一候時,陸生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破卵而出,所以古人誤以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第二候時,天氣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則時常有大的雷雨,致使暑濕減弱,天氣亦開始過渡至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