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日志

灾难发生要一心不动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爲他拥有的多,而是因爲他计较的少。 如果我们想让梦想成真,请先从梦中醒来。 净空法师开示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讲经教学的道场他全知道,他去听经去了。诸佛所讲的经论不是相同的,都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诸佛所说的这一切经,他都圆满的得到了。 得到之后,告诉诸位,灾难来了害不害怕?告诉大家沒事。灾难发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动,这比什么都重要。要坦然、要镇定,我们这个心不会被境界所转,说一句容易懂的话,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是第一桩重...

如如不动 (「不为所动」、「不取于相」)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嚐嚐。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在生活中,原本什么都沒有,只有诞生和死亡,而中间的都是你要强求的部分。 净空法师又开示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耳是闻,他闻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缘,专一。所以,他修的法门叫反闻自性。 《楞严经》上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上道是妙觉果位;换句话说,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觉位再来的。妙觉再来,永远不失妙觉,也就是说,他永远不曾起心动念过。...

外面境界随着我们自心转

人心只一拳,別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它属于那些身体好的、活得久的。 净空法师又对我们说:为什么?他跟自性通了,五伦、四维、八德,佛家所说的三藏、三学、三慧,六根、六尘、六识,这些东西无非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因为有障碍,它不能现前。我们今天有烦恼障、有所知障,这叫二障。烦恼里头,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它们起作用就是轮迴,迷惑、造业、受报,受报时候又迷惑、又造业、又受报,永远在...

菩萨在世间现身,如幻如梦

出卖灵魂的典型特征就是,在物质的追求上攀附权贵,鄙视贫困,而在精神领域却鄙视思想,依附恶俗。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难以阻止抑制的慾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评判。 净空法师开示:我心善,境界沒有一样不善,我心恶,这世间沒有一样不恶,就是外面境界随着我们自心转。 观世音菩萨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所以菩萨慈悲,千处祈求千处应,他不是先见到,他是先听到。接受到有缘众生的感,菩萨自然就应,用什么方式应? 《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说明一个什...

     苏轼:真正的富有不在于外在的财富

“真诚”这张牌,无论搭配什么都是王炸,唯独单出,一文不值。 尝试新事物时不要过于悲观,我们即使失败了,也离想要的东西更近了一步。 苏轼的这首《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不仅是一首送別诗,更是一首人生智慧的凝练。 它告诉我们,真挚的情谊不在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心灵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应侷限于眼前的相聚,而应该是心灵的永恆相依。 苏轼的这首“穷”诗,恰恰展现了他精神世界的富足。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富有不在于外在的财富,而在于内心的丰...

四方同此水中天

与舒服的人在一起是滋补,同喜欢的人在一起是大补。但是选对了是补药,选错了却是毒药。 一旦我们与自己相认,也就沒那么合群了。 在衆多送別诗中,苏轼《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却显得格外特別。“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因《乌臺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他的好友王子立即将离开武昌,前往他乡。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后两句则充满了禅意与哲理。苏轼巧妙地运用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