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日誌

災難發生要一心不動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爲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爲他計較的少。 如果我們想讓夢想成真,請先從夢中醒來。 淨空法师開示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講經教學的道場他全知道,他去聽經去了。諸佛所講的經論不是相同的,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所說的這一切經,他都圓滿的得到了。 得到之後,告訴諸位,災難來了害不害怕?告訴大家沒事。災難發生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心不動,這比什麼都重要。要坦然、要鎮定,我們這個心不會被境界所轉,說一句容易懂的話,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這是第一樁重...

如如不動 (「不為所動」、「不取於相」)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在生活中,原本什麼都沒有,只有誕生和死亡,而中間的都是你要強求的部分。 淨空法师又開示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耳是聞,他聞自性,自性之外的他不緣,專一。所以,他修的法門叫反聞自性。 《楞嚴經》上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妙覺果位;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不是普通人,妙覺位再來的。妙覺再來,永遠不失妙覺,也就是說,他永遠不曾起心動念過。...

外面境界隨著我們自心轉
人心只一拳,別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的。但歸根結底,它屬於那些身體好的、活得久的。 淨空法师又對我們說:為什麼?他跟自性通了,五倫、四維、八德,佛家所說的三藏、三學、三慧,六根、六塵、六識,這些東西無非性德,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因為有障礙,它不能現前。我們今天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這叫二障。煩惱裡頭,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它們起作用就是輪迴,迷惑、造業、受報,受報時候又迷惑、又造業、又受報,永遠在...

菩薩在世間現身,如幻如夢
出賣靈魂的典型特徵就是,在物質的追求上攀附權貴,鄙視貧困,而在精神領域卻鄙視思想,依附惡俗。 人類有一種天生的、難以阻止抑制的慾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評判。 淨空法師開示:我心善,境界沒有一樣不善,我心惡,這世間沒有一樣不惡,就是外面境界隨著我們自心轉。 觀世音菩薩他的修行方法就是用耳根,所以菩薩慈悲,千處祈求千處應,他不是先見到,他是先聽到。接受到有緣眾生的感,菩薩自然就應,用什麼方式應? 《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說明一個什...

蘇軾:真正的富有不在於外在的財富
“真誠”這張牌,無論搭配什麼都是王炸,唯獨單出,一文不值。 嘗試新事物時不要過於悲觀,我們即使失敗了,也離想要的東西更近了一步。 蘇軾的這首《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不僅是一首送別詩,更是一首人生智慧的凝練。 它告訴我們,真摯的情誼不在乎物質的多寡,而在於心靈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不應侷限於眼前的相聚,而應該是心靈的永恆相依。 蘇軾的這首“窮”詩,恰恰展現了他精神世界的富足。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富有不在於外在的財富,而在於內心的豐...

四方同此水中天
與舒服的人在一起是滋補,同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大補。但是選對了是補藥,選錯了卻是毒藥。 一旦我們與自己相認,也就沒那麼合群了。 在衆多送別詩中,蘇軾《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卻顯得格外特別。“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這首詩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二年。此時,他的好友王子立即將離開武昌,前往他鄉。 “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後兩句則充滿了禪意與哲理。蘇軾巧妙地運用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