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日志

白露

白露(壬寅年八月十二日)

公历每年的九月七日或八日是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地球正值处于太阳黄经一六五度。“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白露表示气温下降快、湿度尚大、多露水、且阴气渐重,露水亦开始结霜。 图源:网络 中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

处暑

处暑(壬寅七月二十六)

图源:网络 新历八月二十三日是处暑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历书记载,处暑时地球位处太阳黄经一百五十度,「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故名也」。「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就是暑天将近结束之意。 中国古代把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时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五天后天地间开始万物凋零;再五天后农作物如黍、稷、稻、粱等皆成熟。处暑以后,节气正式步入秋季。 处暑前后...

立秋

立秋(壬寅年七月初十日)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至此一年刚过一半,是下一个半年的开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标示着季节的开始。《管子》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

大暑

大暑(壬寅年六月二十五日)

大暑天在每年新历七月廿三或廿四日,太阳正值处于黄经一百二十度之时。《月令七十二候习解》中有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正值中伏前后,为一年中最热一天。 古代中国将大暑分为三候:「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第一候时,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破卵而出,所以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第二候时,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则时常有大的雷雨,致使暑湿减弱,天气亦开始过渡至立秋。 ...

小暑

小暑(壬寅六月初九)

六月初九(阳历7月7日)小暑天。太阳到达黄经一百零五度,就到了全年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 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缐,阳光射在地球上的时间也最长,又因为太阳热力射向地球,必须经过地面和大气加温,才能把热力储存在大气中,所以天气从夏至开始逐渐炎热,经过小暑,热度才逐渐升高。 从「小暑」开始,到「立秋」为止,这之间的三十一天,俗称「伏夏」季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热在三伏」。中国古代更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春分

春分(壬寅年二月十八日)

每年西历三月十九日至廿二日,当太阳到达了黄经零度的时候,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到达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而《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亦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太阳会直射在赤道,南、北半球受到日照的时间将会一样长,昼夜平分。 从这天开始起,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则一天比一天短。民间亦有谚语:「春分,日暝对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