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日誌

鄧立光

哲人其萎:悼鄧立光博士

鄧老師心繫祖國,熱愛文化,功在士林,令人懷念。 認識鄧老師的日子不算太長,但深深敬佩他的溫文爾雅,謙虛入世,活出了儒者的風範。 記得一次,立光老師、曉靈和我3人相約在又一城一餐廳下午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深感他學識淵博,尤通曉中國文化的精髓。鄧老師是曉靈城大的老師,教她有關《易經》的知識。後來他轉到中大,更創立了國學中心,專注推動中國文化,任重道遠。 立光老師提携後輩,2018年答應讓我在中大開課。我設計了4講共10小時名為「中國文化的感悟」的課程,在中...

大雪

大雪(壬寅年壬子月十四甲午日)

入冬了。 「大雪為節者,形於小雪為大雪,時雪轉甚,故以大雪名節。」 每年公曆十二月七日或八日,在中國曆法上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的日子,其時斗指壬,《禮記.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在壁中,旦軫中。」地球正值到達太陽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十一月是指中國的農歷,大雪就指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期還要大,但這並不代表降雪量會多,例如南部地區天氣較北方溫和,較小降雨及降雪。但實...

小雪

小雪(壬寅年亥月二十九日)

小雪節氣帶來入冬的寒意。 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或23日,地球到達了太陽黃經240度,曆法中該日名為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冬季第2個節氣。 《孝經緯》說:「(立冬)後十五日,斗指亥,為小雪。天地積陰,溫則為雨,寒則為雪。時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此時大地上秋金之氣已經伏藏,壬水顯現並不斷增強,直到冬至節氣時,壬水之氣到達頂峰,然後便轉向衰弱。從小雪節氣到大雪,是寒水增長最明顯的一段時間,是金氣和水氣交替之時,兩股力量的糾纏,使小雪節氣容易出現雨夾雪等陰雨天...

立冬

立冬(壬寅年十月十四日)

秋已去,冬已來臨。 每年的陽曆十一月七日或八日,當地球位於太陽黃經二百二十五度時,就是立冬的節氣,亦是進入冬季的首個節氣。 一般人對立冬的理解是冬天的開始。其實,立冬有另一層次的意義。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冬,則是指秋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藏起來準備冬眠的意思。如《孝經緯》曰:「斗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 故而,立冬不單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亦有萬物收藏...

霜降

霜降(壬寅年九月二十八日)

最近南方才開始感覺到有點秋涼,但原來不說不知,如果從中國的曆法來計算的話,秋天差不多要完結了。 秋天的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於每年新曆十月二十日前後,地球會到達太陽黃經二百一十度,就會是霜降的季節。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更開始出現降霜的現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漸,露結為霜矣。」霜降前的節氣——寒露,露水都只是快要凝結成霜,但霜降就更不得了,攝氏零度以下的氣溫,露水盡變成霜,樹葉亦一片枯黃,開始凋零...

秋分

秋分(壬寅年八月二十八)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一般為每年陽曆九月的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中國古籍《春秋驚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亦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圖源:網絡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指地球到達太陽黃經一百八十度,陽光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無分長短,均為十二小時,秋分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而夜漸長,南半球則晝漸長而夜漸短;二是按中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劃分法,秋分居於秋...